【前情概要】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【前情概要】寻觅黄龙洞,精确来说,是寻觅杭州黄龙洞的那个洞。本周一,潮新闻·钱江晚报刊发了一个最新发现,杭州黄龙洞的洞,本来咱们一向都弄错了。它不在现在的黄龙洞景区里,而在景区...
文|孙南邨清代乾隆皇帝南巡,文有《起居注》《实录》记载,图有《乾隆南巡图》留存,别的一种记载乾隆南巡的书《南巡盛典》更是独具匠心,其间“河防”“海塘”“阅武”“程途”“名胜”类别文图兼备,尤以“程途”...
燕墩,又称“烟墩”,坐落永定门外半里许(今铁路桥西侧),是元明清国都南端标志性建筑。它始建于元代,“坐镇”大国都南,是用土堆积而成的火神祭坛——烽火台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在构筑北京外城时,将燕墩四面包砌城砖。
据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(1785-1787年)刻版成书的《日下旧闻考》记载:“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,官道西,恭立御碑台,恭勒御制帝都篇、皇都篇。其制,甃砖为方台,高二丈许。北面西偏门一,以石为之。由门历阶而上数十级,至台顶,缭以周垣。碑立正中,形方而长,下刻诸神像,顶刻龙纹,面北恭镌御制帝都篇,面南恭镌御制皇都篇,均清汉书。”碑铭落款为“大清乾隆十八年夏四月之吉御笔勒石永定门南皋”(因永定门是京师南最外面的门,称皋门。皋门,即王宫或王都的外门,故有南皋之称)。当地居民呼之为“小皋”。
20世纪50年代,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对全市的衙署、府第、古刹等文物奇迹进行调查统计时,将被圈进永定门外大街31号北京市供销社工业产品公司院内的闻名文物奇迹——燕墩记录在案。1981年至1983年末,全市各区县文物工作办理所,第一次对辖区内的文物奇迹进行普查,原崇文区又将燕墩列入要点文物保护规模。经北京市政府和市文物工作办理局审阅,将燕墩列为北京市闻名碑铭之一,并于1984年发布其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2004年,重建永定门城楼时,在明代官道的基础上,扩建了永定门外大街,并将路旁凌乱密布的老旧房子撤除,使多年被围裹于厂房、民居中的元、明、清三代城南闻名标志性建筑——燕墩,露出了宏伟挺立的身姿,得以向世人展示。
20世纪90年代,原崇文区在修纂《北京百科全书·崇文卷》和《北京市崇文区志》时,对燕墩都有记载。
燕墩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墩台,上窄下宽,略有收分。台基各边宽14.87米,台面各边宽13.9米,台高9米。台顶四周原有1米的女儿墙,现已无存。墩台西北角辟一小券门,置石门两扇,高2米,宽70厘米,一扇被毁,另一扇躺卧于地。现有木质红漆门,是1985年原崇文区文明文物局拷贝的。门内设石阶45级,可循级而上登临台顶,台顶中心有汉白玉石镶砌的方形台基一座,正南置台阶三层。台基正中矗立着四棱方形巨碑一通,高耸壮丽。碑基部为束腰须弥座,宽高均为1.9米。座四面各雕云、龙、菩提珠、菩提叶等图画5层,束腰部位精雕水神像24尊,以高浮雕技法体现24尊水神袒胸跣足,悠然自若坐驭大风大浪之上的种种生动神态。碑身四面各宽1.85米,高8米,其南北双面别离以汉、满两种文字对照方式镌刻清乾隆十八年(1753年)御制《皇都篇》和《帝都篇》碑记。碑首为四角方形攒尖顶,四条垂脊各踞一条行龙,龙首向着宝顶中心,龙身弯曲,龙爪打开,龙尾翘起,大有腾空欲飞之势。这便是坐落于燕墩之上的闻名乾隆御制碑。
清同治年间,杨静山曾写有《燕墩》七绝诗一首:“沙路迢迢奇迹存,石幢卓立号燕墩。大都旧事谁能说,正对当年丽正门。”此诗具有画蛇添足之妙,一语道出《皇都篇》和《帝都篇》这两篇碑记,是燕墩这一奇迹的精华地点。
《帝都篇》记叙皇都北京的山川地舆局势
燕墩之上闻名的乾隆御制碑广受注重,在此,特将其碑铭试译成白话文,解其内容,以飨读者。
在《帝都篇·序》中记载如下:国家的国都,在尧舜年代曾经就有了,但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称谓。从夏商年代开端,国都才有了专门的称谓。例如:夏朝称国都为“邑”,周朝称国都为“京”。国都是国家决议计划中心与办理中枢地点地,是国家的标志,也是君王所居的要地,天然要注重安全,便于掌控四方。因而,挑选合适的地舆环境就成为树立国都的前提条件。以地舆环境而论,自古以来,曾树立过国都的当地,都比不上当今北京更为优胜。可是,办理国家要靠德政,而不只是靠优胜的地舆环境,这才是稳固国家领土完整、社会国泰民安的底子规律。为此,写这样一段文字作为序。
而细读《帝都篇》正文,咱们能够明晰看到,乾隆帝关于皇都北京山川地舆局势的陈说:全国合适树立国都的当地有四处,其他或因地处偏远,或因地域狭小,均可不管。黄帝年代曾经的国都已无从稽考了,只是在涿鹿还有黄帝国都遗址的传说撒播至今。周朝国都在丰京、镐京,可称地形险峻,但因幽王不施德政而被诛戮。迫于局势,平王即位,东迁洛阳。
东晋定都建康,虽契合“皇帝居中,畅通无阻”的条件,但仅有一条长江做依托,怎能作为建都治国的仅有凭仗呢?只要冀州这个当地,才可称为建国立都的抱负之地。关于尧舜在此建都,创始尧天舜日太平盛世的传说是实在可信的。
北京西拥太行,东临沧海,南接华夏,北枕居庸,陆路北通本朝内地蒙古高原与本朝龙兴之地松辽平原,水路南达江南。海船、漕船之帆,犹如天边之白云,南来北往,将丰饶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,标志着大清经济繁荣昌盛,国力强盛不衰。大清幅员辽阔,举世罕见,基业兴隆在于建设了盛京、北京两座国都。每年来宾聚集京城,联谊叙情之欢乐,替代了操控防范之烦恼。
国家国泰民安的底子在于修德治政,为政者当慎重担任职责,不懈努力。
《皇都篇》论说国都北京的前史沿革
《皇都篇·序》则论说了国都北京的前史沿革:古人通过多年对京都的研讨讨论,反复推敲,著有许多文辞精巧的鸿篇巨著,例如,唐太宗曾作《帝京篇十首并序》,为世人所传诵;骆宾王精心构思的《帝京篇》一文,也撒播至今。尽管这些诗文既灵通流通又新鲜俊美,尺度有度,适可而止,令人敬重,读后也会感兴抒怀,但毕竟距今已非常遥远了。
文理灵通,诗文隽永,尽管是古人所欣赏的,可是本文用质朴淳朴的文字、实在的史料,精粹地记叙北京的前史沿革,才是本序一再着重的宗旨。
《皇都篇》正文中说:只要北京,古称冀州,尧的封地,才正对着天之中心的星座——开阳,因而,北京才具有作为帝都的佳兆。
尽管,黄帝年代国都的亭台楼榭已无迹可寻了,可是,在《职方》这部陈旧的地舆典籍中,却清楚地记载着幽州。北京(古代称“幽”)自古以来,便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。大清国地大物博,在办理幅员辽阔的国土上,北京的地舆环境,有着显着的优势。它能够统领大局,震慑四方。
自辽金起,北京作为国都始称京师,不少朝代在此建都后,国势强盛,并得以有用控制全国。高耸壮丽的宫门,已阅历了近千年的韶光。地灵人杰的北京,必定会比长安更合适做国都。珠宝玉器、绫罗绸缎及各种物资,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,京师库房富余,经济实力强盛。
京师大路可通往全国各地,是联络、联合全国各民族的枢纽,“八旗”(系指满、蒙、汉军)守护着大清的国土,臣民休养生息。官高爵显的上等人群,身居豪宅大院。街市上物资丰富,物品的品种繁复,呈现出购销两旺的现象。面临如此赋有豪华的北京(也泛指大清国),担忧和担忧也时间冲击着我的心房。
《帝都篇》《皇都篇》,适当所以乾隆皇帝所作的“北京颂”。从中可见,他对北京的前史传承、山川形胜、地灵人杰和繁荣昌盛,充溢骄傲之情,一起,也隐含着担忧和担忧。因而,他在上述两篇诗文的结束,用“金汤百二要在德,兢兢永勖其钦承。”和“富乎盛矣日中心,是予所惧心徘徊。”
两句苦口婆心的言辞劝诫自己,也警示后人,要使江山永固,最底子的是要勤于政务,施以德政。
文/郑毅
修改/胡克青
燕墩是元明清国都南端的标志性建筑燕墩,又称“烟墩”,坐落永定门外半里许(今铁路桥西侧),是元明清国都南端标志性建筑。它始建于元代,“坐镇”大国都南,是用土堆积而成的火神祭坛——烽火台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...